此前,在上海博库书城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位作家的作品能占据销售排行榜的全部十个席位。而就在上周四,莫言做到了,他的作品“霸占”了排行榜的前10位,其中,《蛙》《生死疲劳》《红高粱家族》分列前三名。博库书城宣传经理朱兵表示,一个作家占据整个排行榜的现象在全国都不多见,看来莫言热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消退。不可否认,“莫言作品系列”的畅销归结于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独具慧眼”,副总编辑曹元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密了几代编辑为这套书的出版所付出的坚持和努力。
出版社与时间赛跑
“如此大订单在我社历史上很罕见,我们压力很大。但这也是一场有准备的‘战斗’。这场战斗最大的难度就是与时间赛跑。”曹元勇表示,为了第一时间满足读者需求、遏制盗版,必须尽快上市。为此,上海文艺出版社调动各方力量尽可能缩短出版时间。
“莫言作品系列”一套有16本,25万套就有上百万本,出版社原来准备的纸张不够用了,他们立刻从各处抽调纸张,其他出版社的用纸也都调来印莫言的书。“目前储备的纸张足够印40多万套。”曹元勇告诉记者,现在上海四五家印刷厂每天加班加点印制。“我们对这套书的质量把关很严,尤其是装订这个环节上宁可速度放慢一点,也要保证不出差错。”与此同时,出版社还联系了山东两家印刷厂,负责印刷销往北方市场的图书;新书不进入仓库从印刷厂直接上市……尽管如此,仍难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据了解,目前《蛙》的订单已经有40多万套。“虽然已经印了四五轮了,但与市场需求还差很多。”
拿不到奖金也要出
在不少人眼里,拥有莫言16本书版权的上海文艺出版社这次就像买彩票中了大奖。但曹元勇却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我们非常认同莫言作品的文学价值,哪怕他此次不得奖,我们还是会不断出他的作品。”不过,他也坦言,能拥有莫言16部书的版权并不断出版,是几代文艺人坚守的结果。比如“莫言系列作品”中最抢手的《蛙》的版权获得就费了不少周折。和莫言合作多年后,曹元勇非常希望文艺社能拥有一部莫言新作的版权,而《蛙》再合适不过。最初,莫言向上海文艺出版社开出了自己的条件,“因为条件有限,我们只能将他的要求‘砍掉’了很多”。当时,许多出版社都在抢《蛙》的版权,其中不少都开出了相当丰厚的条件。
为此,曹元勇再次来到北京。“我在莫言家里‘纠缠’了一下午,最终他答应把《蛙》的版权签给了我们。”“莫言的作品当初并不畅销。在以销量定业绩的出版社里,出版莫言的作品曾让我一度拿不到奖金;当时签下莫言这么多的版权,出版社也承担了很多的压力。”曹元勇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出版人,我有责任让具有如此文学价值的作品进入市场。这也使我即使拿不到奖金,也要坚持下来。这种对文学价值的认同与付出,或许是我们真正打动莫言的地方。”
更多内容行业动态
印刷厂赶工仍难满足需求 莫言作品霸占图书榜前十
印刷机,瓦楞纸板,模切机,覆膜机,油墨,水印,开槽,胶印,凹印,装订机,切纸机,糊盒机,粘箱机,纸板线,等离子,胶水,热熔胶,喷胶,贴窗机,二片拼接,PE,PP,捆包机,四联,客户云,双片糊盒机,高精度粘箱机,自动供盘,自动码垛,纸箱,彩盒,后道,机器人,钉箱机,贴面机,裱纸机,单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