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兰州多所高校的图书馆,发现成排的经典名著上落着稀薄的灰尘。一高校图书馆管理员告诉记者,现今“90后”大学生借阅图书,尤其是经典图书的概率逐年下降。为此,记者在兰州高校进行了随机调查并采访。
电子阅读成“90后”大学生远离“纸质”主因
在调查“你一个月阅读几本课外‘纸质’书籍”中,36%的学生选择了基本无阅读,52%的学生一月阅读1-2本,12%的学生阅读3本以上。
在调查“你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什么?”中,56%的学生选择了电子阅读,28%的学生选择了纸质书籍,16%的学生表示“听媒”、“速食阅读”等新兴阅读方式成为他们的最爱。
即将考公务员的大四学生李蔚说,现在自己每天都在准备考试之余抽空阅读新闻。“网易新闻”、“凤凰周刊”、“南方周末”是他手机里的必备软件。“手机看新闻方便、快捷、实时更新,能让我掌握第一手资料,非常适合即将考试的我。”李蔚表示,购买报纸、杂志需要花费时间,虽然便于收藏,但还是不方便。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90后”大学生阅读电子读物的习惯,成为他们远离“纸质书籍”的主因。
因“内容有时代感”致“90后”经典阅读几近空白
在记者列出的十位包括老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等在内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中,84%以上的学生认识5名以上作家,16%的学生认识2-5名作家。记者了解到,认识这些作家源于中小学时的课本教学。鲁迅、莎士比亚等作家为被访学生所熟识。
在问题“除课本外你是否阅读过上述作家其余作品?”中,54%的学生坦言很少阅读或几乎没有读过,26%的学生表示老师曾经要求阅读并写读后感,因此读过一些,20%的学生因为兴趣阅读过一些作品。
大一新生陈莉莉告诉记者,高中时为了提高语文成绩,老师要求多读经典作品。“有些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我根本理解不了,不喜欢阅读,但为了考试还是读了。”陈莉莉说,经典阅读内容有时代感,她很难融入其中。
文科大二学生程佳告诉记者,课外阅读主要还是以轻松愉快为目的,因此时尚杂志、漫画这些快餐文化是她和同学们喜爱的纸质书籍。
颇具个性的大二理科男生王迪科坦言,他自小偏科,喜欢计算机、汽车等新兴产业,“对读书没有兴趣,一看经典作品就困。”中学时老师常说他理科好文科差是“缺腿桌子”,但王迪科说,我有权利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大四学生周颖说,自己喜欢看莫泊桑的短篇、老舍的“京味儿”文学、欣赏宋词的“婉约”。学习中文专业的她表示,看经典作品是一种享受。她说,身边读经典的人越来越少,大家趋于“快餐文化”。班里同学知道张艺谋的《红高粱》,却不知道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这是‘纸质’经典阅读的悲哀。”
更多内容行业动态
90后大学生远离“纸质”书籍 经典阅读几乎空白
印刷机,瓦楞纸板,模切机,覆膜机,油墨,水印,开槽,胶印,凹印,装订机,切纸机,糊盒机,粘箱机,纸板线,等离子,胶水,热熔胶,喷胶,贴窗机,二片拼接,PE,PP,捆包机,四联,客户云,双片糊盒机,高精度粘箱机,自动供盘,自动码垛,纸箱,彩盒,后道,机器人,钉箱机,贴面机,裱纸机,单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