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凸版印刷起源于我国唐代的木刻雕印,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500多年前西方才开始出现凸版印刷机。但是,胶印技术的出现和电脑技术的发展,这种古老的印刷方式逐渐被淘汰。
近年来,西方热爱手工制作的人们重新发现了凸版印刷的魅力——在平面纸张上非刻意印出的压痕赋予了纸品天然的艺术质感,是现代数字打印技术做不出来的,压痕,这种独特的复古的味道正是大家最喜爱和最享受的效果。为了追求这种效果,凸版印刷死而复活。
据美国彭博社报道,近10年来,凸版印刷业繁荣兴旺,一张凸版印刷的贺卡在网上能卖到5美元,在美国商品网站Etsy上,凸版印刷品销售量年增长3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下,美国奢侈品市场萎缩,但凸版印刷品逆势增长。美国一家高档文具店店主表示,该店凸版印刷品销售量从2010年的33%上涨到2011年的44%。
国内凸版市场从无到有
国内兴起凸版印刷热是近几年的事。北京有一家叫“熙禧印记”的工作室,在圈内颇为有名,很多人最初是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一部纪录片知道它的。
去年10月8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一个仅有24分钟的纪录短片,讲述了一个做凸版印刷的美国人在中国北京创业的故事之后,却让很多人不经意间地认识了凸版印刷,认识了熙禧印记。包括《中国青年报》《城市画报》的一些媒体还对它进行了报道。
今年1月16日,本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三里屯附近的这家小店。老板娘李聪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
李聪和她的美国丈夫詹士·德姆(JoshDurham)在美国就接触到凸版印刷,并且喜欢这个工作。2010年7月,他们带着自己的两个女儿,以及在美国不多的积蓄返回中国,开起了国内第一家凸版印刷纸品店。
他们可以印制名片、感谢卡、婚礼请柬、桌卡、生日纪念卡、宴会请柬等。当然,价格也不菲。一般打字复印店的普通名片一盒20元左右;而熙禧印记的名片,如果是单色印刷要1000多元,如果是双色印刷要1600元左右。
熙禧印记的生意也是从零开始,经过一年多的市场培育,逐渐在圈子里小有名气,订单开始多起来。以前大多数客户是在北京的外国人,现在70%~80%是中国客户。
李聪说,现在每天都会接一些订单电话,有做酒标、茶标、书签、学生作品集的,或者是做孩子生日纪念卡片的,最有趣的是要求帮忙补做毕业证书。
纯手工体验带来乐趣
李聪介绍,凸版印刷属于小众市场,因此他们的定位是走高端市场,靠印品品质,而不能靠走量。目前,他们的客户多采用预约的方式,偶尔走进他们门店的客人多是看了他们的微博过来的。
有一位小姑娘,要亲手给好朋友做个生日卡,又想有凸版印刷(letterpress)的质感,于是在熙禧印记工作室现场剪了一张店里做好的成品卡片,拼上好友的名字,放在一张卡片上,用切圆器、切纸器、压边器、压花器、纸浮雕模板和灯箱,全部的工序都是用手工来完成的,最后心满意足地走了。
还有一位客人,拿了好多纸过来,把他们店里的压花器用了个遍,然后带了一大包各种各样的小图形回家。
一位在日本凸版印刷北京公司做了多年的客户,对凸版技术情有独钟。在他的婚礼上,特意用凸版技术印制他的婚礼请柬。这位客户后来通过微博向熙禧印记表示,婚礼最成功的事情之一“就是用熙禧印记古老的凸版印刷机印刷请柬”,冥冥之中他感觉这是命运的安排。
赢利模式仍在探索中
当然,凸版印刷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
有一天,熙禧印记小店进来一位大老板,听说印一盒名片要上千元,眼睛都睁大了,要求看看,看了以后的第一反应是:“是纸的啊!”随后从店里最年轻的机器、外号叫“小怪兽”的问起,在年纪最大的切纸机身边站得最久,并依次看了墙上的作品,并感叹道:“怪不得要上千元”,“这是哪位‘大爷’折腾出来的呀?”“你们这不是印刷品是艺术品”。走出门店的时候,他人已经平缓了很多。
李聪告诉记者:“还好,总有不懂的人在慢慢地开始认识凸版活字印刷,并开始理解我们。我们现在靠微博宣传,在淘宝网上卖我们的产品,通过一段时间的网络宣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熙禧印记。”
在凸版印刷圈子里,詹士·德姆开始小有名气,他经常被人称为“那个搞印刷的老外”。
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熙禧印记店铺外站着抽烟。记者用英文问道:能讲中文吗?他用中文回答:一点点。后来得知,熙禧印记里的古老机器都是由他操作的。
古老的机器是从美国旧货市场淘来的,一台凸版印刷机是1909年的,另外一台是1892年的,裁纸机也是老东西,这几台机器的运费和包装以及通关手续费,比买下来的费用还要高。因为是老机器,哪个零件坏了以后都不好配,有些东西只能从美国带回来,再加上店铺的租金,至今他们投出去的成本还没有赚回来。
“坚持”是熙禧印记老板和老板娘的信念。李聪说,她更信赖优质纸品本身带来的口碑宣传。有的客户一开始不能接受他们的价格,但他们的高品质让这样的客户不得不回头再来找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