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后,国内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要求,传统印刷业更是面临数字技术发展的严峻挑战,从美国到加拿大、从德国到日本传统印刷业还都出现了持续下滑。因此,对中国印刷业的现状做一番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明确方向、继续发展,对做好2013年的工作十分重要。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印刷业的发展成绩
纸张和泥活字虽然发明于中国,但近代的中国印刷业并不发达,直到改革开放前还存在着印刷设备落后、出书周期长等严重问题。统计显示,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的第一年,全国的印刷产值仅有47.97亿人民币,远比不上现时稍大一点省份一年的印刷产值。
是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印刷业的突飞猛进,更多的民营企业加盟印刷事业;单个企业的规模今非昔比,年销售不到3亿已经进不了中国印刷业前百强;印前、印刷与印后设备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印刷、胶版印刷、柔版印刷、凹版印刷……各种印刷工艺基本齐全;承接的海外印刷业务占据一定比重;……。按照主管印刷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2011年在这一行业工作的员工351.9万,产值达到8677亿,工业增加值2324.9亿,印刷工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门类中的重要一分子,中国的印刷业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或第三的领先地位。
从1979年的48亿到2011年的8600多亿,33年时间里印刷工业产值几乎增长了180倍,印刷业的发展当然建筑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变化下。所以,无论我们现时的工作还存在多少有待改进的环节,面临着多少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值得充分肯定。
摆在新一代印刷人面前的任务是:利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机遇,完成传统印刷业与IT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印刷业向现代服务业、向文化产业方向的转型升级;探究适合印刷业继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实现我国由现时的印刷大国向印刷强国进军的奋斗目标。
应该肯定供大于求是印刷业的现状
印刷业现时的基本问题是供大于求,差异化经营不够,生产效率不高与经营收益的走低,这一切导致企业经营者对继续提高员工收入感到力不从心,反之,员工收入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线客观上导致新人入职积极性的下降,员工流动性的增加,最终影响了整支队伍技术素养的提高。个别全国操作技能大赛的评委甚至认为,获得高等级证书的对象是多了,但素质却未必敢于恭维。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承受能力偏弱的企业将率先被淘汰出局。所以,印刷企业的领导对面临的局势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应该主动求变,顺势发展,决不能甘心情愿的充当跟随者,任凭大潮冲刷起伏。
印刷业的供过于求既有市场经济这双无形的手在调节的因素,也有舆论不当引导行业投资过速发展的因素,对此我们不应否定。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曾经把印刷看作是“朝阳工业”“都市型工业”“绿色工业”,大张旗鼓地鼓励发展,现在又竭尽全力地要求企业贯“绿”达标;在“除东南亚外,很多人都把印刷看作是一个夕阳产业而不是朝阳产业”的时候,“中国却把印刷业看做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产业,对这个行业的投资正在不断增加”(英国印刷业专家安特鲁·特瑞布特语)。这一切说明,我们对印刷业发展“势”的把握上还有缺陷。
早在数百年前,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就说过:“某一行业,当许多富商都投入资本时,由于彼此竞争,自然会降低这一行业的利润。”事实就是如此,过于庞大的印刷生产能力几乎使得印刷企业在同供应链上游企业谈判时缺乏应有的话语权,结果上游企业向印刷转嫁生产成本的现象越来越多,印刷的利润空间则越来越小,日子日益过得艰难。印刷业的这种状况也只有通过自觉与不自觉地整顿,最终求得供需双方间的重新平衡,这虽然是痛苦的,但又是无奈的。
应该肯定现行数据包含着很大一块营业外收入
相当一段时间来,我国印刷业的统计数据一直存在两个出处:一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属官方的;另一为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是民间的。后者公布中国印刷业数据的时间相对较早,前者则是近几年的行为。可能是统计口径的原因,两家公布的数据差距较大。以2009年为例,大协会公布的印刷工业产值是5746亿,总署的数字是6689.5亿;2010年,前者为5760亿,后者为7706亿;2011年,前者为6768亿,后者为8677亿。差异数从2009年的943.5亿扩大至2011年的1909亿,让人难以理解。为了适合做纵向比较,采用大协会的数据更为合适,而且,早年公布的大协会数据还有相应的行业细分数,便于了解印刷在包装、书刊、报业等不同行业的走势。
客观的说,总署公布的数据应该更具权威性,因为数字来源于各省市的上报,但现在公布数据的口径值得商榷。比如,公布印刷复制业的营收就明确指出包括印刷物资供销,其实印刷生产的产值与物资销售发生的营收完全其含义完全不同,混淆在一起,对分析印刷业的变化状况不利。而且,撇除物资销售后的印刷企业生产产值还得花不少功夫去领导的讲话中寻找。具体来说,总署文件公布2011年我国印刷复制业营收是9305.4亿,这数字包含着印刷物资供销,在以后的领导讲话中才了解到我国当年印刷工业的产值是8677亿,而且,这一数据仅是剔除了专业物资公司的营销收益,并没有剔除生产厂家内含的物资销售,因此,我国印刷工业产值究竟是多少还只是个模糊概念。
数据是用来指导生产发展的,投资人从工业产值的增减状况与获利多寡来决定投资规模,把不同数据混杂在一起,最终不能用来指导投资,统计的价值也就失去了。如果可能,总署不妨多分几个层次做出相应的统计,包括有物资销售的全行业营收属第一层面,剔除物资供应后的印刷企业营收为第二层面,剔除生产厂家营业外收入的营收为第三层面,这样中国印刷业发展的真实状况才能露出水面,建筑在确切数据基础上的分析也才会有价值。
应该肯定在人均生产效率上我们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印刷工业已经向上持续发展了三十多年,应该清醒认识到的是我国印刷业的劳动生产能力还不高,这既有设备自动化程度较低的因素,在劳动力成本低下的时分,企业主宁愿用劳动力替代自动化,也有劳动力缺乏职业素养、进取性不强的因素,当然,还有对成绩的过度肯定,让一部分对象自我陶醉、看不到存在问题的因素。
有几个数据可以证明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印刷劳动生产效率相对低下:
以现在可以查到的2006年中美日三国印刷业企业平均产值与人均产值做比较,中国是350万员工在9.9万家企业完成了3800亿的印刷工业产值;美国是108.37万员工在3.9万家企业完成了1703亿美元的印刷工业产值;日本是32万员工在3万家企业完成了1000亿美元的印刷工业产值。将上述数据做计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印刷企业的平均产值大致是美国的11.5%;日本的15.1%,换句话说,中国单家印刷企业的生产效能分别是美国的九分之一、日本的七分之一。以印刷企业的人均产值来计算,中国仅为美国的9.26%,日本的4.6%。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这一数据肯定有所变化,但依然存在差距是肯定的这一数据与中国的一位大学教授指出的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劳动人口创造社会财富是中国的7.25倍是一致的。扭转这一差距应该是我国印刷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近年来,进入微利时代的印刷企业是度日艰难,但公布的数据又把印刷业的创利能力描绘得十分出彩:2010年我国印刷业的销售利润率是7.07%(578.4亿/8178.2亿);2011年仍然达到6.6%(614.6亿/9305.4亿),而美国印刷业同期的税前利润率分别为1.4%和1.8%。如果不包括庞大的非主营业务收入,我国印刷业的销售利润率真会比美国还高?所以,还是实事求是多看到存在的问题,鞭策企业发奋上进为好。
应该肯定在差异化经营上我们还做得很不够
如果说统计不清与生产效率较低是我国印刷业的两块短板,那全国十万家印刷企业差异化经营不足无疑是又一块短板。企业同质化竞争的最终结果,无疑是血拼价格,降低回报,最终导致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此,我们必须引起充分注意,在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时候,根据市场情况与企业特点争取走上差异化经营的新路。
我国印刷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差异化经营不够,关键是对差异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没有刻意在差异化上下功夫,千军万马挤上一座独木桥,枪口向内,热衷于大打价格战。结果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印刷企业失去了技术改进的资金来源,走上了一条偏道。
其实,无论日本还是韩国,除了可数的几家大企业外,印刷基本以中小企业为主,即便如此,他们都努力在差异化上做文章,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以此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012年海德堡公司组织部分用户到韩国学习考察,参观的多是只有1台到数台印刷机的小企业,但他们注重发展企业的自身特点,在细节上不断改进,这是值得我们国内同行学习的。
全球性经营危机爆发以后,国家强调企业的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从大的方面说,要从传统的单纯加工型企业转变为以设计引领生产、向文化产业方向和现代服务业方向发展的新型企业;从小处着眼,是要强调在企业的差异化上下工夫,做出企业的特色、放大企业的特色,以“特”作为企业的市场卖点。
应该肯定数字印刷至今在我国还是处于成长阶段
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向我们走来,一段时间来,数字印刷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把发展数字印刷与绿色印刷作为“十二五”时期印刷业发展的重点。但是,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迄今为止数字印刷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印刷固然有着满足个性需求、适合可变数据印刷、按需定制等种种优点,但如同印刷存在平、凸、凹、孔等多种生产手段一样,数字印刷也不过是生产工艺中的一种选择,它的特殊性仅在于新,在于与数字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数字印刷技术放大到压倒一切其他印刷手段的地步并不可取,它还是以纸张为载体,同样面临着电子媒体的挑战。
就总量而言,数字印刷在印刷中的占比至今还只有2%,加之我国至今数字印刷设备与耗材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近年来价格虽有所下降,但生产成本依然偏高,与传统胶版印刷比较在图书印刷的数量平衡点没有太大的提高,客观上影响了数字印刷的快速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印刷业务的重要来源之一,数字化出版在我国转型发展得并不快,而且出版社指导思想上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自办占员比重不高的专业数字印刷工厂自己解决小印数图书的数字印刷问题,并没有想通过数字印刷门店加盟的形式,运用网络组建成覆盖全国的数字印刷工厂群就近完成图书印刷,既加快了图书的发行时间,又减少了图书的运输费用。像这样的大项目应该向组建“中国银联”一样,初期由总署来组织运作,而后改制为企业化经营。可以相信,此一平台的建立必将大幅度的提高我国的数字印刷比重,真正意义上推动我国数字出版事业的发展。
当然,直邮业务的发展也是推动我国数字印刷提高占比的重要环节。
应该肯定印刷业的转型升级已经得到业内的积极响应
印刷工业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也逼着我们要加快转型步伐,应该说,在印刷人的共同努力下,这几年在企业转型上已经涌现出相当一批做得十分成功的企业,他们已经摆脱传统加工生产的思想禁锢,走上了以出版(如上海的柯创印刷公司)、设计(如上海的金汇通印刷公司)引领印刷发展的新路;以真正成为文化创意企业为发展方向的雅昌集团在深圳、北京、上海三地扎实地扩张着自己的事业;一批传统书刊印刷企业(如北京盛通、山西臣功、山东鸿杰)完成了进军包装印刷领域的步伐;中小印刷企业(如上海的小林印务公司)更注重在精细管理上下功夫,向管理要效益;2012年“科印杯”与“佳能杯”数字印刷产品的评比,进一步反映出各地数字印刷发展的差距在缩小;……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身边肯定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通过发掘、宣传,进一步推进传统印刷企业的转型发展,只有脚踏实地,我们中国才有可能从现在的世界印刷大国迈向世界印刷强国,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掺有水分的数据更是贻误事业的发展,在岁末年初之际,总结是为了进步,看到问题是为了发展,已经有了雄厚基础的中国印刷工业在2013年、在可以预见的不太长的时间里一定可以在本已绚丽突目的图画上添加更为光璨照人的一笔。
更多内容行业动态
写给中国印刷业:肯定成绩 找出问题 继续发展
印刷机,瓦楞纸板,模切机,覆膜机,油墨,水印,开槽,胶印,凹印,装订机,切纸机,糊盒机,粘箱机,纸板线,等离子,胶水,热熔胶,喷胶,贴窗机,二片拼接,PE,PP,捆包机,四联,客户云,双片糊盒机,高精度粘箱机,自动供盘,自动码垛,纸箱,彩盒,后道,机器人,钉箱机,贴面机,裱纸机,单面机